螳螂拳真实创始无法确定 避免虚假失误尊重历史

时间:2011-02-25 16:55     来源:《武魂》     作者:王树德     

有关螳螂拳传承的三个问题

  ——兼与林志刚先生商榷

  文/王树德

  读罢林志刚先生的《尘封百年,今日闪光》(载于《武魂》2010年九月期,以下简称《闪光》)一文,仅就该文中所涉及的螳螂拳传承问题谈点粗浅看法,兼与林先生商榷。

  崇敬薪传、注重师承是武界的优良传统。螳螂拳因为尚无法确定其真实的创始情况,以及所衍生的不同派别的诸家各自的说法等原因,在螳螂拳传承排次上出现不统一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在螳螂拳创始后,在可以确定的同门螳螂拳传承上出现排次上的矛盾,这就需要探究清楚、弄清真相,以解除人们对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疑惑。《闪光》在介绍螳螂拳时,就触及到传承排次的问题。

  首先是李秉霄和赵珠二人的螳螂拳传承孰先孰后的问题。《闪光》将李秉霄传赵珠赵珠传李秉霄这两种说法一并列出。并较详细地叙述了张炳斗先生的赵传李之说。实际上,螳螂拳界早已经过多方论证,证实了李传赵的正确,否定了张的赵传李的自家观点。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理由证明螳螂拳是李传赵,而不是赵传李:一是1935年出版的《莱阳县志》有记载;二是梁学香的弟子们的拳谱所记传承均列明梁受艺于赵珠而不是李秉霄,如郝宏一支、姜化龙一支俱是如此传承,郝恒禄并于1926年所做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论》中也明确说:赵起禄(赵珠)相传于梁君学香,海阳人氏。梁君相传于郝君莲茹,牟平人氏。;三是梁学香的后人(仍生活在梁的故乡山东海阳榆山夼)证实:梁学香是跟他姑夫的父亲赵珠学的螳螂拳,而且梁、赵两家还各有家谱记载了这种亲戚关系;四是张说赵珠明末文科会试曾得中进士,并曾到陕西省淳化县任县令,而李秉霄是清乾隆时人,梁学香则生于1810年,传承时间的间距也是不可能的。如此等等形成了非常有力的证据链,证明了李秉霄传赵珠说法的真实可靠。既然李传赵已成定论,再将赵传李之说搬出来作为与之并列的的一家之言,似为不妥。

  再则是螳螂拳传承分代紊乱不一致的问题。《闪光》中说:螳螂拳第7代传人张炳斗……”;巧合的是同期《武魂》所载的另一篇文章《螳螂拳谱》(1中,却将张炳斗的业师王玉山列为螳螂拳传承的第八代,这样就使得师徒的传承关系整个倒置了。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恐怕主要在于传承分代的依据和方法的不同。不妨将同门的这两种传承表一齐列出略作分析,以求得出真实合理的传承分代。

  前者的传承表应为:王郎赵珠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王玉山。《闪光》根据张的介绍,强调了螳螂拳第二代传人是赵珠,那么王玉山在此表中很清楚是第七代,王的徒弟即应为第八代,称张为第七代显然与传承表不符。但还有另一种分代法,即将赵珠列为第一代传人。其理由是:王郎是螳螂拳创始人,自赵珠以下是螳螂拳传人,所以赵珠是第一代传人。照此而论,将张列为第七代传人是对的。但是,《闪光》却既称赵珠为第二代传人,又说张炳斗是第七代传人,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就令人如堕五里雾中,糊涂起来。而且将赵珠列为第一代传人的分代法也还是错误的。所谓代,《辞海》有条解释:世系相传的辈次,也就是辈分。所谓传人,《辞海》有条解释:指道德学问等能传于后世的人,套用一下,所谓螳螂拳传人,指能将螳螂拳技艺传于后世的人。那么,创始人如果不把所创的螳螂拳技艺传于后人,又哪来的数代螳螂拳传人?所以创始人同时也理所当然的是第一代传人。

  后者的传承表:第一代王朗;第二代侠盗;第三代李秉霄;第四代赵珠;第五代梁学香;第六代姜化龙;第七代宋子德;第八代王玉山……”这是以《莱阳县志》为根据的在螳螂拳界有代表性的传承排次。侠盗,《莱阳县志》所记:是清乾隆年间李秉霄随父宦游南中时,所救治的身陷囹圄且濒死的大盗某甲。能值得李秉霄出手相救的大盗,必应是劫富济贫的侠义好汉,称之为侠盗合乎情理。王郎和侠盗之间理应还有传人,只是无从查证,侠盗也便权且列在第二代。很明显,相比之下此传承表更接近于历史真实。排列螳螂拳传承看似简单,却需要有公正审慎之心。因为这不是编故事写小说可以天马行空地夸张虚构,这是历史真实的展现来不得半点虚假。依照同门的此传承表的排次,张是第九代传人无疑。

  最后是螳螂拳传承分代的随意性问题。《闪光》说:“……螳螂拳的第6代传人孙雪坡“ ……螳螂拳的第7代传人张维福,这可是让人无法理解的螳螂拳传承分代法,因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孙雪坡先生是郝家拳的传人,是郝宾先生的弟子。郝宾先生在1963年前整理好拟出书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谱(郝家)》中,记录了自己的部分弟子的姓名,其中就有孙。青岛尚有郝宾的多位弟子包括郝宾遗嘱在青岛的掌门弟子可以证实此事。郝家拳谱早期的螳螂拳传承表记载的郝宾一支为:王郎两涧山道人赵起禄梁学香郝莲茹郝恒禄郝宾。即以此传承表来排,孙雪坡应为第8代传人。张维福是孙的弟子依次为第9代传人。《闪光》是篇采访文章,无论此错误出自何处,都说明随意分代现象的存在。而这种不大负责任的随意出口称呼第几代传人的做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益,还易产生误解,影响螳螂拳界的和谐团结。

  总之,螳螂拳的历史传承排次的不一致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螳螂拳创始阶段的多种传说,还要继续下去。而在已明确的历史传承上尽量避免虚假和失误,就是对螳螂拳历史传承的尊重。

顶一下
(15)
48.4%
踩一下
(16)
51.6%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最新评论